唐之人盖尝毁之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曾毁鼻亭见柳宗元《道州毁鼻
唐之人盖尝毁之: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曾毁鼻亭。见柳宗元《道州毁鼻亭神记》。
灵博山上,有座象祠。山下居住着的众多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灵来祭祀。宣尉使安君应众苗民的请求,重修了象祠的房屋,并且请我作一篇文章。我问他:“毁掉它呢,还是重修它呢?”他说:“重修它。”“为什么要重修它呢?”他回答说:“大概没有什么人知道这座祠的来历了,然而我们各族中居住此地的人,从我父亲、祖父一直到曾祖、高祖以上,都尊崇象并祭祀它,祭祀典礼按时举行,从不敢废止。”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个地方的象祠,唐朝人就曾拆毁过。象的处世之道,以做儿子的标准来衡量,可以称之为不孝;以做弟弟的标准来衡量,可以称之为傲慢无礼。在唐代就已经废除了对象的祭祀,但今天仍然留存;有鼻那个地方废除了,此地却仍然盛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36,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36?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36?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君子”两句:出自《尚书·牧誓·大传》:“爱人者,兼及屋上之乌。”比喻爱一个人,也会爱与这个人有关的东西或人。
干羽:舞具。干,盾。羽,雉尾。相传舜曾命禹征伐南方的部落有苗,有苗不服,舜于是“舞干羽于两阶”,表示停止战争,推行礼乐教化,于是有苗归顺。格:来,引申为归顺。
骜桀(àojié):暴戾,不驯服。
我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君子喜欢某个人,会连带喜欢那个人房屋上停留的乌鸦,何况是对圣人的弟弟呢?如此看来,人们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了。我猜想象死时,大概是在舜用德政使有苗归顺之后吧?不然的话,古代那些桀骜不驯者还少吗?可是对于象的祭祀却偏偏世代延续。我通过这个事例更深地体会到舜的高尚道德,已经深入人心,他的恩德广泛且持久地流传着。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36:“克谐以孝36,烝烝乂36,不格奸36。”“瞽瞍亦允若36。”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36,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36。”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37。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37,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37,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书》不云乎:引文见《尚书·尧典》。
克:能够。
烝烝:淳厚的样子。乂(yì):善。
格:至。
瞽瞍(ɡǔsǒu):瞎眼无瞳仁。这里指舜的父亲。传说舜的父亲有目但善恶不分,协同象谋害舜。允:信实。若:和顺。
弟:通“悌”。弟敬爱兄长称为“悌”。
- 董卓把袁绍叫去商议准备废掉少帝另外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时袁绍[图]
-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图]
- 版泉通作“阪泉”古地名在此当是山名疑即指中条山相传上古黄帝与[图]
- 王眘字元恭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仕南朝陈历太子洗马、中舍人[图]
- 不久元宏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把国都定在洛阳随后元宏又亲自率[图]
- 《吕氏春秋》尧葬于穀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图]
- 认为是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持此观点的学者及代表作有赵锡元《试论[图]
- 坏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宣伯叔孙侨如穆姜鲁成公之母季、孟指季文子[图]
-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图]
- “如果是这样那就好办了”陈平说“陛下的兵力与韩信相比如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