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到谴责和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和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摸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秦穆公知错就改成霸业
公元前6也7年,秦穆公趁晋文公病逝,晋国上下无暇他顾的时机,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出兵伐郑,结果在崤山遭到伏击,全军覆没,三个将领都被生擒。晋襄公的嫡母文嬴是秦穆公的同宗,后来她为之说情,三人才免于一死,逃回秦国。
孟明视等三人逃回国内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有人向秦穆公进谏:“孟明视等三人身为秦将,作战不力,丧师辱国,应该立即杀掉以平民愤。”还有的大臣说:“他们三人统率秦国子弟出关,只有他们三个人生还,其余全部抛尸崤山,实在可恶,理应斩杀以慰国人。”更有人说:“当年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楚国国君杀元帅以儆三军,您也应当效法此举。”
一时间大臣议论纷纷,众口一词,要求秦穆公杀掉这三个人。
秦穆公听了,对大家说:“这次出兵,是因为我不听蹇叔、百里奚的话,才导致失败。所有后果由我一个人承担,同其他人无干。”众位大臣听后,都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不知道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秦穆公知道,孟明视等三人是秦国不可多得的勇将。秦、晋争霸中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自己正在用人之际,杀掉三人,肯定有百害而无一利。况且晋襄公放回三人,显然是想借刀杀人,既要除掉仇人,又要赢得秦国的好感。胜败乃兵家常事,凭三人的本领,将来总有一天一定能打败晋国,洗掉今日的耻辱。
于是,秦穆公不顾群臣的反对,身穿白衣,到郊外迎接孟明视等三人。一见面就哭着向他们表示安慰,并对死去的将士表示悼念。孟明视等三人非常感激,发誓一定效忠于秦穆公。
不久,秦穆公又任命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统率军队。三人都非常感激国君的宽宏大量,竭尽所能,辅佐秦穆公整顿军备,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三人后来攻打晋国,并大败晋国,不仅报了仇,而且使秦穆公成了中原霸主。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假如治乱存亡的道理像高山和幽谷、白土和黑漆那样显而易见,就不必尽心竭力,即使愚笨也可以知道了。但治乱存亡并不是这样,像是可以理解,又像是不可理解;像是可以看得清,又像是看不清。因此有才智的人和贤能的人都在处心积虑地探求那些道理,仍然还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刚显现的时候如同秋毫一样。能明察秋毫,那大事上就不会有过失了。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