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嵇康也没有否认音乐对人的情感起着诱导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哀乐
但是嵇康也没有否认音乐对人的情感起着诱导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哀乐是由于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才产生的,而音乐可以使之表现出来,使人感觉兴奋或安静,精神集中或分散。嵇康还指出人心所存在的感情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相异,被音乐激发的情绪也不同。基于上述观点,嵇康认为音乐并不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驳斥了儒家将音乐与政治等同,无视音乐艺术性的观点,在当时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并由此开启了中国音乐除儒家音乐观念
但是嵇康也没有否认音乐对人的情感起着诱导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哀乐是由于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才产生的,而音乐可以使之表现出来,使人感觉兴奋或安静,精神集中或分散。嵇康还指出人心所存在的感情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相异,被音乐激发的情绪也不同。基于上述观点,嵇康认为音乐并不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驳斥了儒家将音乐与政治等同,无视音乐艺术性的观点,在当时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并由此开启了中国音乐除儒家音乐观念之外的另一股潮流。
什么是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是《乐记》《声无哀乐论》之后的我国又一部重要音乐美学论著。一般认为,《乐记》是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重音乐的社会作用;《声无哀乐论》是老庄道家思想的代表,注重音乐的审美特征;而作于明末清初的《溪山琴况》,则吸收和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是古代音乐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琴学论著,作者是著名琴家徐上瀛。徐上瀛名珙,别号青山,是著名的古琴流派虞山派的传人。他不仅琴艺精湛,而且善于总结前人琴学理论。他在《溪山琴况》中提出了琴乐审美的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24个字,不仅是对古琴审美特征的概括,而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中国音乐。这二十四况大致可分为两类,前9况主要表示一种风格,后15况则是对琴音音质音色的特定要求。
二十四况中,“和”最重要,《琴况》开首就说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就是中和,讲节制,有分寸。这之后的“静”“清”“澹”等诸况都与之联系,体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音乐上的融合。
上一篇:什么是五声、七音?
下一篇:营养师资格证没毕业能考吗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