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尧舜执中之传③,以至孔子,无非明明德亲民之学。独未知‘安身’一义,乃未有能止至善者。
(5)故孔子悟透此道理,却于明明德亲民中,立起一个极来,又说个‘在止于至善’。
(6)‘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学也。
(7)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知身之为本,是以明明德而亲民也。身未安,本不立也。‘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④,本乱末治,末愈乱也。故《易》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⑤
(8)不知‘安身’,则明明德、亲民却不曾立得天下国家的本,是故不能主宰天地、斡旋造化。立教如此,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⑥
(1)学生问心斋“止于至善”的意思。
(2)心斋先生说:“‘明明德’,是树立本体,‘亲民’,是达致发用。本体和发用是一致的。这一点,我去世的老师阳明先生已经辨析得非常详尽了。”《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阳明解释“明明德”、“亲民”关系的文字很多,此处仅举出最为人所熟知的《传习录》的第一条: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1.根据阳明的解释,“明德”就是人心中本有的良知,“明明德”就是把良知发挥出来,依照良知而行。也就是在自己身上“存天理,去人欲”。比如见到父亲,良知自然知道要尽孝,那就去尽孝,这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的过程也就是亲民。因为只要我们显明我们的明德,我们就在亲爱身边的人,同时也在感化身边的人。
2. 朱子认为亲民应该作“新民”,也就是更新人民、“教”人民。而阳明则认为亲民既是感化人民(教),又是亲爱人民(养),并且首先是亲爱人民(养)。所以阳明认为自己对亲民的解释是“兼教养义”,而朱子则偏于教。